帐号:
密码:
资讯

长三角在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四省将实现数据共享

来源: 中国分析仪器网 2014-12-04 点击1707次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第二次工作会议今天在沪召开。长三角区域的空气质量如何?污染气团如何移动?不久之后,这些数据信息或许都会在长三角区域统一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平台上实现共享,为更精准的预报发布提供支撑。

  近日从上海市环保局获悉,目前,环境保护部设立在上海的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其中一期工程将于明年年初建成,二期工程将于明年正式启动,计划用2-3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届时,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将共享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预报区域性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对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实施联防联控。

  事实上,为全面推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和区域联防联控,根据中央部署,2014年初,建立了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政府和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共同参与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协作机制启动近一年来,各成员单位不断完善机制,有力推进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协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中心边建设边运作

  去年10月,在环境保护部的统一领导下,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紧密合作,整合各类资源,建设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计划以区域集合预报和信息共享系统为载体,将长三角区域中心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数据中心、研判中心和会商中心。

  “这一平台的建设,将实现大气污染、环境监测、空气质量预报结果、预警等数据、信息的共享。”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监测室副主任段玉森说,长三角预测预报中心按照“一个区域中心+四个分中心”构架,整合三省一市资源和需求。其中,区域中心设在上海,主要是服务于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的联防联控,对各省市的空气质量预报进行业务指导。此外,当遇到青奥会等重大活动时,三省一市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联合会商,对区域空气污染趋势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与预判。

  全国两会、青奥会、五一、十一、APEC会议……自去年10月份启动建设以来,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已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实战”。

  筹建大气项目实验室

  除了长三角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平台,大气重点科研项目实验室是由上海牵头的另外一项实体工作。于今年初启动建设的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共有1个城市超级站、5个专业实验室、1个可移动观测平台组成,立足长三角区域的大气污染物开展科研工作。

  据上海市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李莉介绍,这一重点实验室,计划筹建一年,为长三角区域协作平台提供科技服务。实验室将开展大规模的长三角大气复合污染联合观测实验,目的在于摸清长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和污染规律。同时,将形成长三角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摸清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传输规律,支撑重污染应急联动。“我们还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政策提出了技术建议。”李莉说。

  协作机制已建立一年

  事实上,长三角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平台、大气重点科研项目实验室都只是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成立近一年来推进的部分工作。为全面推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和区域联防联控,2014年初,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正式建立,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政府和环保部等八部委共同参与。

  协作机制启动近一年来,各成员单位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和对长三角率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共同加快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区域实施细则,不断完善协作机制,有力推进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协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其中,机动车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三省一市分别划定了黄标车限行范围,上海强化机动车年审和注册管理,浙江试点公安部门牵头“户籍化”管理,江苏全省推广使用环保电子卡,多管齐下,率先实现年度淘汰目标。今年1-10月,三省一市已淘汰83万辆黄标车和老旧车辆,预计能完成年度100.6万辆的淘汰任务。

  同时,各部门还协商出台了《长三角区域空气重污染应急联动工作方案》,基本统一预警启动条件和主要应急措施,明确信息互通和会商机制,统一重污染情况分析口径。在环保部支持下,启动了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同步加强了区域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两套预测预报体系联合,在南京青奥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还搭建了联合攻关平台,启动了环保部、科技部“区域大气污染源解析”和“大气质量改善关键措施”两项区域大气重点科研项目,开展了车、船等区域大气重点问题调研和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对接的前期沟通。

(来源:东方网)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