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人物频道
  • 人物检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人物介绍 共找到 1 条信息
 
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
时间:2010-09-10   来源:转载   点击数:1609

        著名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
  1924年2月出生于四川成都,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曾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院长、首席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喷气燃料临氢脱硫醇、近临界醇解……一项项科技自主创新解决了中国在石油炼制方面的燃眉之急,开启了我国的绿色化工时代。
  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和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这是业内同行对他的一致评价。2008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台上,满头银丝的耄耋院士闵恩泽面带微笑,平静而泰然:“把自己的一生与国家的建设、人民的需要结合,是我最大的幸福。”  

      从试验到失败,从失败再到试验,从一片空白中开始  
 
         突破催化剂的国际封锁  
     1955年10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并工作4年的闵恩泽冲破道道封锁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回国之初,很多单位都不敢接受从美国回来的人,接连吃了几次闭门羹。闵恩泽说,他很感谢当时石油工业部的部长助理徐今强,分配他们去当时正在筹建的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从此,他的人生和祖国炼油催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当时,我国炼油所用的催化剂,依靠从前苏联进口,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  
     “那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实验室是向当时的北京石油学院借的几间平房。”闵恩泽回忆说。实验设备也只有从大连石油研究所搬来的几件旧设备,试验装置要靠自己制备。更棘手的是,国内没有现成可循的技术资料。不过闵恩泽认为,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后而不争气的颓废习气。他满怀信心地组织大家制订建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他亲自出去购买材料,添置设备,选拔人才。仅仅几个月,就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型试验装置。当时,他们只有几个人,就边学边干起来了。没有技术资料,他组织大家收集国外有关学术论文、专利文献、产品说明、广告图片,从多方面掌握国外技术发展情况,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制订自己的研究计划,摸索试制国内需要的催化剂。他们为查阅资料,摘录笔记,度过不知多少不眠之夜。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闵恩泽和他的助手们在大连石油研究所等兄弟单位的配合下,几种主要石油炼制催化剂,陆续研制成功,投入工业生产。  
     1959年,苏联援建的我国现代化100万吨/年兰州炼油厂投产,其中有一套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是核心,它把重油二次转化为航空汽油,所用的移动床小球裂化催化剂一直从前苏联进口。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后,苏联开始以次品供应。“1960年开始,苏联逐步减少以至最后停止了对我国的催化剂供应,当时库存的催化剂只能维持一年,直接威胁到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石油工业部的老部长余秋里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把研制催化剂的重担,交给了石油科学研究院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闵恩泽同志……”  
     闵恩泽,临危受命,全身心投入其中,立即组织专题组开展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参加工厂设计,确定工艺、设备选型;最后担任工厂开工副总指挥。那些日子,他吃在现场,住在办公室,每天8点开始工作,一直忙到夜里1点多,接着又开碰头会,通常都是凌晨两三点才休息。闵恩泽决心不辜负党和政府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用艰苦的劳动去开垦这片广阔的处女地。  
     早在1948年,闵恩泽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催化裂化装置,看到那黑褐色的原油神奇地变成清亮透明的汽油,当时他除了惊奇,只有感慨:中国何时能建成这样的装置?让他未料到的是,十多年后他却在研究这套装置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在试验过程中他经常与危险擦肩而过,第一次试运转就发生了掉带事故,闵恩泽亲自钻进高温烘烤的干燥室,后来他指导设计了自动调带装置,才将问题解决。由于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他和同事们在几间非常简陋的小平房里冒着危险,反复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其间,闵恩泽常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激励自己也鼓励大家,“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失败和挫折教育着我们,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从试验到失败,从失败再到试验,在探索中摸索前进。  
     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克服了一个个难关之后,终于实现了试生产的成功,生产出了我们自己的高质量的小球硅铝催化剂。此时,离催化剂库存告罄仅有两个月时间。催化剂供应及时得到了保证,中央领导人和石油部领导的心,就像一块石头落了地!问题解决了,试生产成功了,闵恩泽却病倒了。回北京之后,在一次过敏性鼻炎的体检中,医生惊讶地发现,闵恩泽已经患上了肺癌,需要动大手术!就在闵恩泽还不到40岁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夺去了他的两页肺和一根肋骨!  
     大病初愈,他爬几层楼梯都会气喘吁吁,闵恩泽探索的脚步却并未停止。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又接连攻克了重重难关,研制出了我国炼油工业急需的磷酸叠合催化剂和铂重整催化剂等。就在这些成就的带动下,一批催化剂工厂、炼油厂拔地而起,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剂发展的基础。之后,我国炼油催化剂品种不断丰富和齐全,并形成系列,不但大大满足了国内炼油生产的需要,而且屡次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我国也逐渐成为世界少有的裂化催化剂供应商之一。  
     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是我最大的幸福。  
 
        开启绿色化工时代
     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绿色化学、减少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普遍的心声,这时的闵恩泽虽然已经年近七旬,但他依然走在科技发展最前沿。站在历史的高度,他深感对子孙后代的责任重大,开始致力于把催化科技应用于绿色化学中去,把自己的催化剂研究从石油炼制领域扩展到石油化工的有机化工原料以及化纤单体领域。
  1995年,闵恩泽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绿色化学与技术——推动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咨询课题组长,组织调研活动,主编出版调研文集《绿色化工技术》,并提出发展我国绿色化学的建议。同年,他又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联合资助的“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的项目主持人。闵恩泽高瞻远瞩的学术把握、精心的指导和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使这一重大项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为解决国内对己内酰胺这一重要化纤原料的迫切需求,中国石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相继耗资25亿元、35亿元,引进以苯和甲苯为原料生产己内酰胺的装置各1套,在巴陵分公司和石家庄化纤公司生产。到了2000年,由于多种原因,两套装置年亏损近4亿元,急需扭亏为盈。   
        闵恩泽参加中国石化技术服务小分队,去巴陵分公司技术咨询后,又主持石家庄化纤公司己内酰胺现场诊断,提出建议;以企业为创新基地,产学研相结合,动员全国优势单位和人才,联合攻关,仅用了7亿元进行工艺改造,把两套装置的生产能力由原来的5万吨/年分别提高到14万吨/年、16万吨/年,提高了产品质量,实现扭亏为盈,而且彻底消除了引进技术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从而开启了中国的绿色化工时代。面对多方赞誉,闵恩泽真诚地说:“能把自己的一生与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是我最大的幸福。”  
     新世纪以来,闵恩泽依然精神饱满,进入绿色化学中的生物物质资源利用新领域,利用油料作物发展生物柴油。这一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环境,并可以支援“三农”问题。  
     作为战略科学家,闵恩泽非常关注和熟悉国际科技前沿,并始终站在世界石油化工科技的前沿。20世纪90年代初,他就提出发展我国绿色化学的建议,并指导开发成功多项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的绿色新工艺。21世纪以来,他进入绿色化学中的生物质资源利用新领域,指导学生开展利用油料作物发展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研究。目前,已开发成功高压醇解生物柴油生产新工艺,建成2000吨/年的中试装置。  
     科技报国,他们共同用智慧催生着绚烂的“科技之花”。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