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人物频道
  • 人物检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人物介绍 共找到 1 条信息
 
林炳承(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2010-09-14   来源:转载   点击数:7518

        林炳承,1944年11月21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62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动力工程系,1968毕业后,在鞍山化工研究所工作十年,1978年被录取为中科院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林炳承80年代从事色谱研究,90年代起从事毛细管电泳研究。毛细管电泳是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作为主流测序技术已对人类基因组工程的提前完成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并被视为当前正在迅速发展的微全分析系统(μTAS,又称芯片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芯片毛细管电泳为代表的μTAS技术正以强劲的势头向生命科学的各个相关领域渗透。1991年起以毛细管电泳为主要手段,以生命科学中基因、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和药物(特别是手性药物)为主要对象,针对它们的分离、分析和相互作用问题,开展基础理论、方法发展及各种应用研究。其中包括筛分理论、筛分介质及其在基因分析和其因诊断中的应用;亲和理论、亲和介质及其在蛋白质分析、蛋白质与其它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拆分理论、折分介质及其在145种商用手性药物拆分中的应用;临床毛细管电泳及其在代谢产物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型理论等。         
        1999年起开始生命科学中的芯片毛细管电泳研究。
        他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1992年后发表关于毛细管电泳的论文130余篇(约50%在国外刊物发表,被SCI收录),曾出版《毛细管电泳导论》、《高效液相色谱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等著作5部,申请专利6项,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辽宁省科技进步奖3项。1999年4月在美国《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发表的关于肿瘤标记物测定的文章,被美国化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ry)作为当月主要新闻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美联社、路透社、新华社和国内外诸多报纸竞相介绍。1999年8月,《美国实验室》(American Laboratory)杂志从头版起以"Chinas Dalian Institute Promote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中国大连研究所推进毛细管电泳发展)"为题发表三版的文章,介绍他所领导的研究集体在毛细管电泳领域作出的贡献和主持第二届亚太毛细管电泳会的成果。
        1991、1993、1995、2000年林炳承曾先后四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1997、2001年先后两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此外他还承担了科学院的多项任务,参与973课题1项。
        与此同时,共培养或正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后1名,其中2名博士生获中科院院长奖,1名博士生科院冠名奖。1名入选"200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为当年全国分析化学领域唯一一篇获此荣誉的博士论文。
        林炳承现为中国化学会毛细管电泳专业组组长。1999年起任国际《电泳》(Electrophoresis)杂志编委。1999、2001年先后两次主持专辑编辑。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分析环境组评审委员(1996-1999),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
        他曾为德国洪堡基金(AvH)研究员(1987-1988、1994)。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访问学者(1989)。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研究员(1999)。1992-2000年先后受聘为香港大学生化系、德国Tübingen大学、香港大学化学系、美国Truman州立大学、香港大学儿科系访问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曾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毛细管电泳会(1993、1995、1998、2000)和第一、二、三届亚太毛细管电泳会(1996、1998、2000)主席或主席之一。曾应邀在近20次国际会议作大会邀请报告,在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国内的北大等50余所大学或研究机构讲课或作学术报告。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button